广告位
三星堆网红火锅背后的扫地僧 73岁农民自学修文物成圈内“大神”
时间:2022-11  作者:admin 点击:

  近期,三星堆又出了一部小众纪录片《不止考古·我与三星堆》,讲述考古人不一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,“三星堆网红火锅修复背后的扫地僧”上了热搜,73岁的“扫地僧”曾卷炳收获众多年轻人追捧。
  曾卷炳是三星村农民,上世纪80年代就跟着三星堆考古队干活,后来学修陶器,三星堆博物馆里的陶器大多数由他修复。记者打开知网搜索看到,至少8篇考古论文中有曾大爷的署名。不过,说到大家送他的“曾院士”外号,他还挺不好意思。

  曾因报告“铜脑壳”摔掉牙
  三星堆遗址距离曾大爷的家也就100米,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他得以深耕三星堆半生,31岁跟三星堆打交道,参与过一号坑、二号坑以及城墙的发掘。
  1980年,直升机航拍三星堆遗址让他印象深刻,“那会儿考古队来挖房基遗址,喊我们生产队的人去帮忙,后来也下地,考古队的老师喊我们挖哪里,我们就挖哪里……”1986年,因为当地一座砖厂挖土方时发现了玉石,三星堆一号坑被发现,就开始挖掘一、二号坑。曾大爷回忆说,一号坑挖了两个月,他白天负责给考古队买菜,晚上负责把坑里的水舀掉。有一天下午1点多,他准备去一号坑拆棚子,结果有个村民说“挖出了铜脑壳(注:就是三星堆面具)”,开始他还以为是逗他玩,结果一看是真的,赶紧蹬自行车去报告公安局,“当时路烂得很,回来时摔了一跤,牙齿都摔掉了。”
  “那会儿有很多村民在一、二号坑帮忙,我是坚持时间最长的。”曾大爷说,两个坑发掘完,他就跟着考古队在周边跑野外勘探,也开始正式学习各种考古技能。
  曾大爷告诉记者,上世纪90年代他就跟着考古队搞钻探调查,打洛阳铲是必备技能,手攥着往土里杵,很多人手上全是水泡,“其实这跟干农活一样,也是一门手艺嘛!人要站直,有些人站歪了,手就没劲。我们刮土也刮得平平坦坦的,都是有技巧的。”曾大爷说到这些技术要点很骄傲,他举例说,还有个活儿叫“切边”,“我们切边要看直、看平、看圆,边要立就立,要斜就斜,全靠眼力。”
 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,在广汉“考古”圈子里,曾卷炳很有名,大家都称赞他“厉害”,是“元老”。曾大爷凭着长期在三星堆的发掘经验,对三星堆了如指掌,连大学教授都会向他请教一二。他依照几十年的经验,可以从砖头形制判定它的朝代,辨别墓葬深度等,与专家看法并无二致。
“搞得漂漂亮亮的有成就感”
  很多游客惊艳于三星堆博物馆里展示的文物,但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个博物馆里的陶器大多数是曾卷炳修复的,包括形似“愤怒的小鸟”的小猪,引起学术讨论的龙凤纹盘,还有网红火锅“陶三足炊器”等。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告诉记者,“曾师傅手艺很厉害,主要修复陶器,大的小的都有。”在三星堆考古圈内,大家都喊他“曾院士”。
  作为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的老技工,曾大爷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踏实的态度,得到了考古队的认可,后来他开始学习陶器修复。“那会儿工作站来了几个陕西的老师修陶器,几天几夜才修一个。我还记得,他们把黄蜡熬了,淋到要修复的地方,硬了后撬掉,再打石膏。我看了都觉得拖沓得很,我是把泥巴补到胎里头的。老师们都好奇我咋修这么快呢,我修三个,他们才修一个,后来他们都学我。”说到这里,曾大爷有点小骄傲,还说当时要修一个壶,只有一点点宽,很难弄,老师们就给他修,他也顺利完成了。问起修复陶器的乐趣,曾大爷朴实地说,把它们搞得漂漂亮亮的,别人看着高兴,自己看着也高兴,有成就感。
  没有发掘的时候,曾大爷就做修复。这一修就20多年。73岁了,曾大爷每天往返于家和三星堆遗址工作站,生活两点一线,“就算到了八九十岁,只要喊我去修,我都会去。”有趣的是,曾大爷这辈子算是和三星堆绑在一起了,尽管三星堆博物馆就在村外,他却只去看过一次,“东西都看过了啊,不过,在馆里看到自己修复的陶器,还是很开心的。” 
 据《扬子晚报》



齐鲁晚报广告部 登报挂失电话:0531-880296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