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位
让生命在爱与奉献中延续 相隔17年,淄博一对夫妻先后捐献遗体 齐
时间:2022-11  作者:admin 点击:

  “爸,您的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,您好好休息吧。”10月31日晚,淄博市北大医疗淄博医院急诊室,伴随着淄博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高加城匆匆而来的脚步,王海成和王海国兄弟两人默默守在父亲身边,作最后的道别。
  当晚9点,急诊室里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。82岁的王印忠在家人的陪伴下,进行了眼角膜获取手术,完成角膜和遗体捐献,成为全市第100例遗体捐献者、194例角膜捐献者。现场,王海成含泪签下“遗体器官捐献执行确认书”。
  眼前这一幕,王海成和王海国两兄弟并不陌生。17年前,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,母亲伦少华成为淄博首例遗体捐献者。
  “平日里我父母的生活都比较简朴,心地善良。”王海成说,“有一次他们老两口出门,无意间看到一张关于遗体捐献的海报,从此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,希望自己过世后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。”
  据王海成回忆,早在十五六年前,父亲就曾与他们商量过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的事。
  “在当时那个年代,这个想法还是比较超前的,我们内心虽然有些难以接受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尊重父母的决定。”王海成说,母亲因病离世后,父亲就常在茶余饭后说,待他“百年”之后,也会做和母亲一样的事。
  “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,在中国致盲人群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。这部分患者如果有合适的供体材料,完全有机会恢复光明,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。”济南明水眼科医院主治医师李兆瑞说,“但由于受‘入土为安’传统观念的影响,我国的角膜捐献率是非常低的,所以有很多患者因为没有供体材料,而失去复明的机会”。
  “我们非常感谢老先生能够捐献出自己的角膜,它可以使至少两位患者重见光明,过上正常人的生活。所以我们也鼓励大家能够更多的捐献角膜,为更多的致盲者恢复光明。”李兆瑞说。
  “我们非常感恩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,有了他们无偿地捐献遗体之后,才能让学生们学习到正常的人体结构;只有认识了正常的人体结构之后,才能为医疗事业,为疾病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齐鲁医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部副主任程辉介绍,齐鲁医药学院自2019年起至今,共接收了来自淄博的21具捐献者遗体,王印忠是今年接收的第10位捐献者。
  据了解,淄博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登记工作始于2003年,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始于2010年。截至目前,淄博市及各区县红十字会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781人,实现遗体捐献100例、角膜捐献194例、器官捐献18例,为推动医学教学、疾病研究、有效救治眼疾及重症患者做出了积极贡献。这些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95岁,最小的不满一个月。

齐鲁晚报广告部 登报挂失电话:0531-88029627